結合設計經驗與營銷實踐,提供有價值的互聯網資訊
發布日期:2016-02-12瀏覽次數:1156 來源:福州網站建設
記憶中的 10 年并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段,但是以春節聯歡晚會來看,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畢竟 2006 年春晚和 2016 年春晚的主持人有差不多一半是相同的,至于節目,似乎相比起來也沒有多大的風格區別。
不過在另外的層面,10 年的時間可以讓少年變成年,由期待著新衣服的小激動變成了考慮如何應對逼婚相親的小煩躁。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們過春節的影響,并不像是春晚年年歲歲花相似,而是歲歲年年人不同。
春節幾要素中的拜年、紅包以及春晚都因為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新的變化。
拜年,從短信到微信
說到禮節性的拜年活動,2006 年正是短信拜年興起之時,不妨來看 2006 年來自新華社的消息:
今年(2006 年)春節期間全國發送短信達 120 億條,雖然收到的拜年祝福越來越多,但人們卻無奈地發現,這些祝福的重復率也高得驚人,拜年祝福正日益走向 “工業化” 大生產。
據中國社會調查所 “春節的安排和花費情況” 的調查顯示:今年有 41% 的被訪者選擇發短信拜年,36% 選擇打電話拜年。只有 18% 的被訪者選擇傳統的上門方式拜年。記者調查發現,許多人在春節期間接到近百條拜年短信,但基本上是七八個版本反反復復地接收。
而在更早的 2004 年,甚至還有媒體在質疑,短信拜年到底好不好。
到了今年,已經沒有什么人選擇用短信來拜年了,我自己更是一條拜年短信都沒有收到,反而是微信上的拜年信息收到不少。
從登門拜年,電話拜年,到短信拜年,以及現在的微信拜年,成本越來越低,耗時越來越短,花樣也越來越多,交際面也越來越廣。
登門拜年往往只發生在重要的親友之間,電話拜年也差不多,短信拜年則覆蓋面大許多,日常有過來往的都會出于禮貌聯系一下,到了微信拜年這里,其中大部分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沒有見過面,屬于線上的關系的。可以說,這一次的微信拜年,很可能是這一年里我們唯一的一次溝通。
就我收到的拜年微信來說,形式也大大的變化了,普通的文字,普通文字加顏文字,語音,拜年紅包,自制圖片賀卡,甚至還有小視頻,基本上用到了所有的媒介形態。
至于春節期間其他的平常微信消息,就是一個難以估量的天文數字了。
不妨再設想一下,下一個十年的拜年形式,比如虛擬現實拜年:
過年了,碼字民工小劉帶上 VR 頭盔,這是來自大硅谷的饋贈,他選擇了“竹林雅趣”環境連線遠在北方的岳父,通過音效處理,將精心準備的拜年賀詞處理成了老丈人喜歡的快板書形式。隨后,又將虛擬化的煙酒茶三件套奉上,稍微客套一下之后老丈人高興收下,然后面前彈出消息:您有三張購物卡到賬,敬請查收。
紅包,從實體到虛擬
就像許多國外社交網絡運營者根本想不到當初騰訊讓 QQ 秀這種東西大賣一樣,他們也很難明白這個被稱為 Lucky Money 的紅包能夠引爆社交網絡,并激活移動支付。
據微信的數據,猴年除夕當日微信紅包的參與人數達到 4.2 億人,收發總量達 80.8 億個,是羊年除夕 10.1 億個的 8 倍。
此外,今年推出的除夕全新玩法——共有 2900 萬張紅包照片發出,紅包照片互動總次數超過 1.92 億次。
前年微信紅包的出現,大大刺激了中國移動支付領域的王者支付寶,它在今年春節高價買下了春晚紅包廣告權,并推出了集福等互動活動,不過,最終似乎有些吃力不討好,活動結束之后,互聯網上一片罵聲。
從微信和支付寶的紅包之爭,再到網絡上的口水戰,巨頭們的紅包政策牽動的是億萬人民的心,其中產品和活動設計的方式,更是關系到廠商會不會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和上面拜年方式的更替相比,微信或者支付寶紅包的誕生,對實體紅包的沖擊并不是特別大。以微信紅包為例,單個 200 元的上限限制頗大,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刺激活躍度的玩法,以及快捷的移動支付方式。
所以,在微信和支付寶紅包之下的,不是對既有實際紅包的取代,而是包裝在紅包這個中國特色產物下的移動支付特有產物,它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中國人情世故,人性的特點,然后成為每年在春節期間準時爆發的數字游戲。
春晚,從一屏到兩屏再到彈幕
前年說到,春晚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主持人相同,就像周濤、董卿和朱軍已經是十年未變了。即便是這樣春晚,也因為手機這個第二屏的存在,產生了主辦方意想之外的新潮流。
其實關于手機第二屏和春晚的互動,過往已經談過很多了。在社交網絡,尤其是微博沒有興起之前,春晚就是一家坐在電視機前看看,南北群眾紛紛表示一點兒都不好看,然后第二天新聞聯播表示滿意度超過 90%的一檔子節目。
但是,自從微博出現后,段子手們開始以春晚為素材進行二次創作之后,春晚的精彩程度隨即大增,以往就觀賞性來說可有可無的春晚,也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關注,今年更是如此,比如各方力量推動的讓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
春晚的舞臺,站上去的不僅僅是演員和主持人們,也有了段子手和營銷手們。而春晚的舞臺,也不僅僅出現在了電視機上,它也有了更多的互聯網呈現形式,比如彈幕。
雖然以春晚的受眾量太過巨大,以及央視的開放程度,我們不太指望短時間里會有彈幕在春晚的電視直播上出現,但是,在春晚已經登上了彈幕始祖日本網站 NICONICO 了。
當中國春晚,配上專業解說之外,這對于日本觀眾來說無疑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這些懷著好奇心觀看中國春晚的日本觀眾刷的彈幕中,我們可以看到,撒貝寧因為章子怡前男友的身份備受關注,趙薇等中國女演員因為駐顏有術而被嘖嘖稱奇,以及日本網友感嘆舞臺上的歌手們唱功真好(真不忍心告訴他們那是假唱)。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從看“日本網民是如何看中國春晚”也是另外一種體驗。
事實上,去年愛奇藝就開始視頻彈幕直播春晚,最終的數據也十分理想: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 1400 萬,在 4 個多小時的春晚直播中,總播放次數超過 7000 萬,最終彈幕數量超過 1 億。
除了節目之外,魅族在今年春晚上花數千萬買來的廣告位也用上了彈幕元素。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正在有意無意地對一成不變的春晚進行二次創作,賦予春晚更多的內涵和趣味性。
當然,科技和互聯網改變春節遠遠不止上面這些,比如玩手機對餐座禮儀的挑戰在長幼皆在的家庭聚餐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網上租個女朋友男朋友回家過年成為了熱門話題經久不息等等等。
這些改變,因為春節和春運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各個年齡層的碰撞而顯得更加明顯,在這其中,有多少父輩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接觸智能手機,第一次用上微信,第一次發出紅包?而你,估計也對 10 年前那個用短信拜年,不知道怎么吐槽春晚,也沒有紅包搶的春節沒啥印象了。
以上是由福州網站建設的小編為你分享了"2006春晚用短信拜年,十年后搶紅包"文章,如果你在這方面有什么問題,隨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