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網站建設>網站新聞>福州新聞

        福州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

        發布日期:2022-03-16瀏覽次數:1384 來源:臺江史志微信

        開欄語

        閩江沿岸,曾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被稱為“水上吉普賽人”,逐水而居,以船為家,以漁為業,自古備受歧視,被喚作“疍民”,社會地位低下,經濟收入微薄。

        福州市臺江區,由于其“有臺臨江”的獨特地理位置,疍民也為數眾多。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疍民們陸續上岸,建立新的家園,尤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絕大多數疍民開啟了陸上新生活。

        即日起,臺江史志開設新欄目“疍民新生”,以臺江區疍民為主體,講述這個特殊群體從苦難過往到幸福新生的變遷故事。因關于“疍民”的史料記載較少,本系列主要從采訪專家學者、查閱相關研究文獻,以及走訪上岸疍民等形式展開講述。

        【第一期】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閩江畔的疍民。張斌 攝

        據《辭海》釋義:“疍民是過去廣西、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水上居民。”

        疍民,也稱為連家船民,是區別于岸上居民的一類特殊群體。“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終日漂泊”,是疍民的真實寫照。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19世紀中葉,福州西南郊外,閩江景色。江邊整齊停靠著疍家小船。(圖源:盧公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1865年版)

        “疍民”的名稱,早期文獻稱之為“蜑民、游艇子、白水郎、疍戶、疍族”等。

        有關福建水上居民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代,時稱“游艇子”,據《北史·楊素傳》記載:“泉州(今福州)王國慶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時南海先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游艇子,智慧、國慶欲往依之......”宋代時又稱“白水郎”,據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卷102記載:“白水江,舊記(侯官)縣東北百七十里,《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游艇子,或曰盧循余種,散居海上......”清代《侯官鄉土志》《閩縣鄉土志》則以“疍戶”稱福州本地的水上人家。

        晚清近代,閩江口沿海地區(尤其是福州)岸上的漢人對這些水上人家出現了一些歧視性的稱呼,如“曲蹄、科題、課黎”等,如光緒《侯官鄉土志》卷5記載:疍人以舟為居......間有結廬岸上者,蓋亦不業商賈,不事工作,閩人皆呼之為曲蹄。”近人陳文濤《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記載:“疍族,以其生長船中兩足俱曲,故曰‘曲蹄’。”又云“福州所謂曲蹄即為疍族”。這一稱呼帶有明顯的侮辱和歧視之意。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位于閩江萬壽橋旁的臺江碼頭,是20世紀初福州最繁榮的物流集散地,周邊也停靠著眾多的疍民船只。(1900-1910年,湯姆·希拉攝)

        關于福州疍民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有觀點說是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后代,有觀點稱是東晉時期反抗晉朝失敗而逃亡海上的孫恩、盧循軍隊殘部,還有觀點認為是王審知入閩時被奪去田地、驅入水中的福建原住民,以及元朝滅亡后為避漢人報復而下水的蒙古人后裔、元末明初兵敗下水的陳友諒余部等。

        對此,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表示,主流觀點認為“福州疍民是閩越后裔”。他補充說,疍民不是一次性形成的,歷史上多次遺民、難民和移民,選擇浪跡江河,聚群水居,成為獨特的水上居民。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葉誠 攝)

        閩江學院歷史學教授林秀玉也認同這一觀點。在她看來,從已發掘的考古資料及相關古文獻來看,閩江流域的疍民,包括原始時期就生息在閩江及出海口的濱水部落,上古夏、商、周三代閩族以及南來之越族,漢武帝平百越后閩越人的孑遺,在此后的幾千年間,又摻入了中原南遷漢族人中一些無家可歸者,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有別于陸居漢族的水上群體。

        福州市社科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濟亮也在其研究論文《福州疍民考略》中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楊濟亮認為,根據疍民習水居船、崇蛇、崇拜閩越祖先等特征,疍民起源于古時百越中的閩越族。同時,他補充道,疍民除了大眾所認知的漁民外,其實他們在不同時期有身份的轉變。如宋代曾進入軍籍,明末清初曾為海盜,有部分下南洋成了華僑,近代還有部分進入馬尾船政局當工人,他們在不同時期為了生存,在國家政策與地方社會的族群斗爭夾縫中生存,所以他們的歷史是層累的,其文化信仰與認同也是在不斷變遷之中的。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舊時福州萬壽橋(今解放大橋)及附近的連家船。(圖源:福建省檔案館)

        針對“疍民”是否歸于少數民族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學界也曾展開了熱烈討論,最終被確認為漢族的一個支系群體。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州籍學者陳碧笙(1908-1998)的研究,他在其著作《關于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來源、特征以及是否少數民族問題的討論》(1953年版)一書中認為,疍民早已高度漢化,原生的語言、習俗消失殆盡,已不具備明顯的民族特征。

        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舊時福州,疍民以船為家。(圖源:福建省檔案館)

        歷史上,福州疍民主要分布于三縣洲、幫洲、義洲、鴨姆洲、泛船浦、上渡、中洲島、蒼霞、水部等臨江一帶,還有南嶼、洪塘、馬江、亭頭、琯頭、瑯岐以及長樂、永泰、閩清郊縣沿江地區。

        姓氏方面,福州疍民有幾十種姓氏,且多與水有關,如洪山橋多姓歐、池;三保、三縣洲一帶多姓唐、賴、江、詹;萬壽橋下多姓毛、連、丁、官、蘇、羅等。

        疍民以船為家,生活水上,終日在風雨炎日中奮斗,所以身體結實,面黑如漆,臂力過人。由于長久在船中上限于篷,以致下身較短、腿微彎曲,婦女具有與陸上居民特別不同的“天足”。

        以上是由福州網站建設的小編為你分享了"福州臺江史志 | 疍民:漢族的支系群體"文章,如果你在這方面有什么問題,隨時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185238902@qq.com
        福州新聞有關的文章
        如果您有什么問題,歡迎咨詢我們客服! 點擊QQ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