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設計經驗與營銷實踐,提供有價值的互聯網資訊
發布日期:2016-04-28瀏覽次數:1458 來源:福州網站建設
文/三節課 Luke
百度看到了一條高速路,在入口建了個收費站,通過高速路的人都得繳費;
阿里建了個線上的“萬達廣場”,在里面交易的商家都得付租金;
騰訊建了一座城,只負責發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他向所有人收稅。
之前我們說過百度的弱點,阿里的焦慮,今天我們扒一扒騰訊的危機吧。
百度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上,阿里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這兩家都屬于開放和半開放的業務模式。騰訊則建立在封閉的基礎上,就像蘋果,完全自我循環。
封閉的系統,當內部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無限可能,無論外面是刮風下雨,里面總是風和日麗。這就像蘋果手機賣得特別好的時候,蘋果的生態非常健康,開發者蜂擁而來,粉絲翹首盼望新品上市。
但當封閉系統不夠強大的時候,立刻危機四伏,并且這種危機傳導的速度飛快,且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奔潰。
而騰訊的危機,可能正是根植于此。
(一)
從“即時通訊軟件”到“社交之城”,騰訊完成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典型的S曲線。
大約1998年,馬化騰為廣東電信開發的“網絡尋呼機”沒有中標,這就是OICQ的前身。
后來看,這對中國的互聯網是一件好事,就像某位外國的專家說的,在中國很多事情是反邏輯的喜劇。
如果當年網絡尋呼機中標電信運營商,那后面最多也就是個飛信。
恰恰因為花了50萬開發的產品沒有中標,Pony才有機會自己成立公司運營這款模仿了國外ICQ的軟件。
英雄不問出處,qq從即時通訊軟件(IM)出發,做到了行業最大,并且完成了從軟件產品到互聯網入口的超越,這不能用偶然概況。
如果說qq的增長是因為產品的功能與市場空白給予了機會,那么騰訊從IM軟件到PC內容生產和社區的演進,應該是非常大的戰略突進。
我們可以將騰訊的擴張分為四個階段:IM成熟期、自由內容生長期、內部生態循環啟動和外部生態循環啟動四個階段。
1IM成熟期
IM成熟期經歷了接近4年的時間,這期間QQ遭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MSN。當年MSN和QQ對戰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大致意思是“大家沒有必要擔心QQ的發展,因為小孩子用QQ,大人(職場人)只會用MSN。”,文章標題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但作者顯然估計錯了,QQ憑借其離線文件、斷點續傳、語音通信、QQ秀、群、組等功能的不斷迭代,對MSN形成了長期的攻擊,而MSN一直半死不活地不做任何本土化的改變,自己作死了。
2自由內容生長期
很快,因為QQ用戶的增長,IM的功能已經不能留住用戶,產品上出現了用戶“溢出”現象:產品的容量無法滿足大量用戶的長時間使用。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QQ開啟了新的產品線,最早的QQ秀、QQ游戲大廳、QQ門戶和QQ空間。除了QQ秀后來發展得不太好之外,其它幾個產品都非常成功。
游戲大廳直接將聯眾游戲從最高處拉了下來,市場占有率跌到1%;QQ門戶也快速躋身四大門戶之一;QQ空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日獨立訪問用戶超過4億。
這些服務和內容一方面為騰訊帶來了商業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日益增長的QQ用戶的需求,增加了QQ的粘性和活躍度。
3內部生態的循環
用戶一直增長,騰訊自有的服務也越來越不能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特別是垂直類需求。2010年前的騰訊以山寨為主,不斷地形成了自己的山寨文化和不好的口碑。在同時面臨用戶需求和行業口水的時候,騰訊開始了開放平臺的策略,將Qzone的用戶開放給了開放平臺的開發者,并推出了OpenID接口,“QQ登錄”成為了很多產品的標配。
4外部生態的循環
從內部生態循環開始,QQ的生態逐步往外部走,并改變了原來的競爭策略:從抄襲到投資,從控股投資到戰略投資,所以有了后來的京東、58同城、大眾點評和滴滴的投資,當然,這個時候微信已經替代QQ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入口。
(二)
十五年的發展,騰訊的策略概況為:從內到外擴展內容,從端到云積累用戶。
通過QQ和微信這樣的IM產品為自己的內容和外部的內容導流,滿足了用戶的長尾需求,也帶來了其它產品線源源不斷的用戶資源。
而這些服務或者產品也不斷地鞏固IM產品的入口地位,增強IM產品的競爭力。
今天阿里很容易做一個來往APP,但內容、服務、開發者的資源的稀缺讓來往很難快速搭建出一個適合用戶生活的城市。
而用戶已經習慣在QQ玩游戲、在微信看文章、看視頻、買電影票。
要說清楚騰訊的戰略是很難的,甚至騰訊是否有真實的產品戰略存在也是存疑的。
馬后炮一樣的總結雖然沒有太多價值,但我想對于后來者理解還是有些幫助的。
有人問微信為什么沒有上市,但估值超過800億美金?
我說,那是因為通過微信,騰訊養活了騰訊視頻、游戲、新聞,也為騰訊用性價比很高的價格購買了滴滴出行、京東、58同城和大眾點評(美團),這比微信本身一年收入幾十個億來的性感多了。
所以微信最大的價值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攜用戶以收割垂直行業的重要資源。
(三)
用死里逃生來形容騰訊在移動化時代的遭遇應該是準確的。
雖然QQ和手機QQ有龐大的用戶群,但面臨移動化時代的到來,騰訊其實有很大的危機。
飛信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對手,但米聊差點就成功了。
在2011年來臨,QQ的用戶增長接近停滯,用戶同時在線人數也沒有增長,各項指標都表現平緩。
而米聊因為小米手機的原因迎來了快速增長,用戶規模一度達到了5000萬以上。要知道這和當年的手機QQ差不了太多。
如果再給米聊一年時間,我相信互聯網的故事應該重新書寫。
但2011年開始,微信從騰訊內部殺了出來,先模仿Kik、緊接著模仿FB的Public page,推出公眾號。不斷地在模仿國外優秀產品和本土化上做工作,最后快速超越了米聊。
我一直說,微信的起來,給騰訊續了一條命。
互聯網產品經理都知道產品有條叫“S曲線”的產品生命周期曲線。
其實一個公司也有自己的“S曲線”。
QQ賦予了騰訊公司第一個S曲線,微信又拉升出了一條S曲線。
我聽說IBM曾經有過三次這樣的S曲線。
顯然微信不僅是一條S曲線,簡直是一條“J曲線”,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QQ的超越,和米聊的“秒殺”。
我很難想象,雷軍看著用戶在小米手機上卸載米聊,安裝微信的表情。
應該說,小米失去了一個移動端的機會,微信抓住了這個機會。
(四)
借助微信的卡位,騰訊獲得了至少5年的移動互聯網的安全位置,并且因為乘勝追擊和布局得當,很快地在移動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產業版圖,一座城。
事實上,阿里投資了很多家公司,無論是小米還是uc瀏覽器,都發展的不夠好。百度也投資了不少公司,發展的也都不甚如意。
但騰訊在投資方面表現出了香港人獨有的金融思維和眼光,我認為投的都不錯。
騰訊的投資策略是開放的,并且是戰略性的投資,而不是為了財務和控股。
在互聯網里,控股有時意味著死亡,比如去哪兒被百度控股,UC被阿里控股。
但騰訊2010年后就已經不以謀求這樣的控股,在游戲、泛文化娛樂和社交領域,騰訊基本上控制了中國所有有潛能的新興公司。
不怕他們死亡,就怕他們做起來不是自己的。
但這不代表騰訊沒有自己的危機。
我認為騰訊的危機有兩小一大三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