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網站建設>網站新聞>福州新聞

        福州盧佳倫:“陶”醉10年 致敬宋元古窯

        發布日期:2022-03-14瀏覽次數:514 來源:福州晚報

        盧佳倫:“陶”醉10年 致敬宋元古窯盧佳倫正在觀看自己的作品。

        盧佳倫:“陶”醉10年 致敬宋元古窯盧佳倫制作的薄如紙的陶器。

        通過手工拉坯,能讓一件薄胎醬釉器的成品厚度僅0.3毫米,相當于3張A4紙的厚度,重量僅約50克。這是匠人盧佳倫歷時十載苦心專研的成果,是對宋、元時期福州洪塘窯的致敬。

        最近,60歲的盧佳倫正致力于復原和推廣福州懷安窯青瓷,并計劃申請非遺。日前,記者采訪了他。

        曾練掉1噸多的泥 薄如紙概率僅約3%

        盧佳倫1990年畢業于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陶瓷設計專業。他一直潛心制陶,致力發展福州陶文化,現為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文化產業系客座教授、福州市陶瓷藝術研究會會長、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薄胎醬釉器制作技藝”的福州市級傳承人。

        盧佳倫工作室位于長樂營前街道黃石村。工作室內,陳列著不少薄胎醬釉器。這是一種由細泥制成、表面施以醬釉的陶質小罐。它原產自福州洪塘窯,稱為“唐物茶入”,是20世紀90年代在三坊七巷的改造及以往的考古工作中發現的。

        “當時出土的薄胎醬釉器胎薄在1至2毫米,不僅代表了宋代福州陶瓷的精湛水平,還是福州茶文化的一張名片。”盧佳倫說。

        2006年,為了復原這個胎薄到1毫米左右的醬釉陶質小罐,他前往江蘇宜興進修學習制陶技藝。2007年,學成返榕后,他獨自一人開始嘗試制作、燒制薄胎醬釉器。

        盧佳倫說,在濕泥拉坯塑型過程中,要做到口沿要圓,器皿上下都很薄,并且拉到1毫米以下時還不能塌掉,沒有一定的經驗和技巧是很難做到。同時,這個過程中,還不能修坯,要一次性拉完,十分考驗制作者手感。最終的厚度,得完全憑制作者的經驗去控制力道。為此,他曾練掉1噸多的泥。

        歷時10年的屢敗屢戰,2017年,盧佳倫終于成功,燒制出的單個薄胎醬釉器最薄的厚度僅0.3毫米,重約50克。福建省內也僅他一人達到這一水準。而在這成績背后,是3%左右的成品概率。

        9年“扎根”黃石 只為守護復興窯口

        “之所以將工作室選址于黃石村,是因為這里遺存有一處在全中國也為數不多的古龍窯。”盧佳倫說。

        9年前,盧佳倫在查找福州陶瓷藝術相關史料時,發現長樂黃石村、下洋村、東嶼村一帶陶瓷歷史文化悠久,過去有很多窯場,是重要的陶器生產區。其中,黃石村內遺存的這處古窯有300多年歷史,近70米長,實屬難得。為此,他便在黃石村租下一間農舍,改造成一處富有陶藝特色的工作室,成立了福州海峽陶藝交流中心,潛心探尋古窯文化。

        黃石龍窯舊址在盧佳倫的奔走和呼吁下,于2019年被長樂區確定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黃石村5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摸過泥巴,但未來的希望是年輕人。”盧佳倫說,他繼續長留在這里,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復興窯口,傳承、塑造和提升營前“陶”文化,展示其獨特魅力。另一方面,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來關注福州陶文化,讓更多年輕人能夠來到這里學習和交流制陶工藝。(記者 陳木易/文 石美祥/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185238902@qq.com
        福州新聞有關的文章
        如果您有什么問題,歡迎咨詢我們客服! 點擊QQ咨詢